第2节 西方人味 人类进入一夫一妻家庭——最早的私有制和私有组织诞生了。人有了各自的妻子和儿孙,有了自己的家产,私欲开始萌发、膨胀,要为自己和家人生活过得不比别人差,并一天天过得比别人好,无休止的攀比、竞争,损人利己,做人上人,做践踏他人的幸福,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这么一群群外形不同于人猿的直立的“人”,心灵日渐回归原始森林环境的野性,因为脑的发达,心智更促使“猿”变成了“狼”,于是对抗性的“吃人的社会”形成,人类苦苦遨过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从最古老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一直到最新的各种“人性科学”,西方思想家面对不同的现实对人性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不停地变换角度: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在他的剧作《安提戈拉》中写道:“世界的奇物珍宝可真不算少,像人这样维妙的却很难找……”开了人学的源头,因为对人的赞颂激起人们为美好人生而斗争。统治阶级为奴役、麻醉人们,中世纪欧洲马上出台宗教神学对人的否定:第一,用神创论对神的歌颂取代对人的歌颂;第二,认为神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一切存在,现实都因上帝存在而存在;第三,必须把人的一切,包括他的力量和贡献,统统归功上帝;第四,人的价值不在自身,而在上帝,所以人应当蔑视自己,否定自己。后来的塞尔维特提出心肺之间血液循环的新学说,反对人体器官机能分作三个等级的旧学说,布鲁诺坚持天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学说,违背了天主教宣称的地球是宇宙中心说,两人都被西方的宗教神学送上了火刑场。 西方新托马斯主义价值学家马里坦,一生著书6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强调上帝的理性,把个人自由完全屈从于上帝,最后还是力不从心地发出:“我们是老了”。 被称之为生命哲学启蒙者的波兰哲学家叔本华,把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阻抑称为痛苦或缺陷,把人的意志达到目的状况称为幸福或满足。然而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暂时的难得的。“所以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是人的两种最后成分。”①他认为,人的每次呼吸都在抵御死亡,每一秒钟都在为抗拒死亡而战斗;但是,死亡必须取得胜利,人的努力决定要失败,死亡不过是在吞噬它的捕获物之前,要玩弄他一下而已。总之,他认为只要生命为意志所肯定或决定,只要生命是意志的现象,生活就或痛苦或无聊,人就是吃人的狼,世界就是罪恶的,人生就是不幸的;在这个意义上,人生就是不值得过的,生命就没有什么好珍惜的。叔本华这位西方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家的名字,还是与西方哥德、拜伦、瓦格纳、齐克果等哲学家们联系在一起的,被认为是开了近现代西方人生哲学之先河者。 费尔巴哈在他的哲学著作中说:“这样,就宁可奉劝基督徒们忍受各种疾病,甚至要他们慕求疾病,使死亡来得越早越好。因为……对一个基督徒来说,再也没有比立刻死亡更有益了。”① 哲学家台多立安也无奈:“在今生中,我们最迫切的心愿便是尽可能快地死去。”② 在熬了长达千年的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里,总算有了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歌颂:莎士比亚在名剧《哈姆雷特》中热情奔放地写道: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但丁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阿尔伯蒂说:“人们能够完成他们所想做的一切事情。” 震惊全人类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的学说有四大突出贡献:第一,否定神学的人性观,在把人性归结为理性的基础上,歌颂人的伟大,赞扬人的价值,提供人的尊严;第二,强调人应当有意志自由和个性发展自由;第三,主张人要听从理性的吩咐,追随自然的意向,大胆满足人自己的享乐的欲望和需要;第四,提倡“多才多艺的人”。 后来,近水楼台先得月,西方人受益文艺复兴的人性解放最大,特别是在第二和第三点上较之东方人尤为突出。 19世纪达尔文进化理论在关于人的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错误,认为一切属于人的能力 和特性,动物也都是具有的,在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根本的本质的区别,“两者所差出的只是发达高低程度不同罢了”。他们全面地强调人和自然动物的统一性,在他们看来,不仅人的肉体组织方面的生理特点,同自然动物具有统一性,甚至连人的“心灵”、“精神能力”及一切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方面的特性,也同自然动物没有“种类的差别”,也就是没有质的差别。一切属人的特性,只不过是自然动物特性的延伸。① 西方各种人学方法论名目繁多、不断涌现:自然主义、德性主义、快乐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直觉主义、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历史主义、自由主义、意志主义、生物主义等等人性理论层出不穷,还有斯宾诺莎、洛克、康德、黑格尔等的统一派,休谟、尼采、叔本华、边沁等的分裂派,“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才对人的认识达到了科学的形态的解决。”② 西方文明孕育了人类大多数人学泰斗和古希腊文化、宗教神学、文艺复兴、生物进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五大影响全世界人生科学运动。除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改造东欧,建设了苏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欧个别国家以外,至今,影响西方最大的还算文艺复兴和生物进化运动了。西方人强调意志的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自由,追求人的享乐的欲望和需要,个人私欲无度,大国强权扩张,有的国家元首竟然向人类推行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律”。他们认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认为强调人的社会性就是加大对人的自由的约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个人尊严;关于对社会形成的理解,认为是由各种不同的冲突抗衡力量组成的;对政府作用认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罪恶的根源;对价值坚持中立,不能有明显的道德倾向;对家庭观念淡漠,至多是西方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从学术的角度谈论家庭;对身和心、精神和物质、天和人、个人和社会只能理解矛盾冲突的一面。西方人具体表明在哲学处世上:一是信守人性本恶,适者生存;二是认为软弱就是懦弱;三是认为忍让就是无能;四是认为谦虚就是虚伪;五是认为要想成功,必须先自立;六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荣,轻视精神财富;七是认为最不能容忍的是戏弄、欺骗;八是认为发展主流就是竞争;九是对仇恨好结不好解,迟早要作清算。西方人表现在政治上冷淡,要么去死拼硬斗;表现在意识形态上好变,也像他们的总统,昙花一现;表现在艺术上像罗嗦的老婆婆,写一个人起床往往写了几页稿纸还没穿衣服;表现在生活上冒进,要么做最好,争创第一,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要么无需顾及面子。表现在价值观念上的个人主义思想基础、感观享乐的总体目标、个人奋斗的实现途径、公平正义的制约机制。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物资丰富,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父母对子女义务哺养到18岁,子女18岁高中毕业自谋生计,考上大学的社会负担,没考上学校的市场竞争上岗。父母子女都在一座城市中生活,一年难得一二次来往,偶尔电话问候,有的子女几年十几年才探望父母亲一次,他们集中精力各谋各的事业,各有各的社会保障,互不牵挂。老年父母养条宠物牵上街溜达,以驱老年孤独寂寞。在瑞士的日内瓦城市,小孩夜哭,也担心有人举报以虐待儿童罪受到法律惩处。 西方市民有“不怕强盗,只怕乞讨”之说。抢劫犯有社区警察管治,市民家门前对乞丐却防不胜防,防盗铁门即使防盗也不防乞丐,“猫眼”里最怕见到乞丐,来了恶要,铁门敲得山响,难以应付。在西方多数城市里,讨吃的并没有什么羞耻感,认为自己讨吃责任不在个人,而在政府、在社会的不作为、不公道。 联合国和国际劳动组织在英国、美国、德国、芬兰、波兰五国所做的调查显示,这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劳工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有精神健康问题,而且,无论这些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这样的劳工人数都是增加的趋势。 德国前总理、欧洲著名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其著《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开头描述:“堕落的幽灵在德国游荡:投机、哄抬股市、骗税、以自私的方式发财致富、腐败,政界、企业、学校和大学漏洞百出,电视全面获胜并导致思想肤浅化和暴力,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资料说,这是“所描绘的一幅21世纪前夕德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画面”。注 第3节 东方人味 我们把西方人想象成一位天真、浪漫的“青年”,东方人可能就要算一位保守、多疑的“老人”了。东方“老人”又是怎么“老”过来的呢? 千年交递的时候,哲学界也陆续递交“亚洲价值观”的问卷。这张问卷又最先考问东方古国的“中国老人”,那么,我们也只有先去问孔夫子。 孔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①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③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④ “义以为上。”⑤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⑥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之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⑦ 其中,孔子的“仁”者“爱人”,“爱人”并不只是爱自己的家人,而且还要推及他人,达到所谓“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的最高境界。“仁、义、礼、智”的孔孟“四德”,“仁”是道德的核心和至高点,后来还有孔子的“慕、信、敏、惠”的道德教育内容,汉儒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忠恕”、“孝悌”,宋明理学中的心学——“良心”……总之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可见,我国古代的“仁学”实质上就是东方古代的“人学”。归纳起来,我国古代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在处己立身方面的“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在职工道德方面的“敬业、礼仪……”等等。“仁学”被中国古代统治者和民众上下拥戴效法,直至今日,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和东方人都在奉行和完善以“仁学”为基础的人学。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做‘四有’新人”,总书记江泽民的“以德治国”和总书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及“八荣八耻”等,还有我国众多哲学家们,无不都在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的人学思想。 华人李光耀,这位新加坡总统,他在回忆录中说:“发现新加坡的受华文教育者与受英文教育者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鸿沟时,”①又最早得出了后来被称之为“亚洲价值观”的相关结论。 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说:“对亚洲价值观阐述得最清楚的可能是新加坡提出的五大原则:一、社会、国家比个人重要;二、国之本在家;三、国家和社会要尊重个人;四、和谐比冲突更能维持社会秩序;五、宗教与宗教之间不仅应和平共处,而且应互补。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最概括的话来说,就是‘社会第一,个人第二’。”注 李光耀又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在一个华人家庭成长,但在英国学校及大学里受教育。当时英国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其实与我们的华人家庭价值观相似。二战过后,我们看到的是福利社会、避孕药及单亲妈妈的出现。而今天,维多利亚式家庭的价值观已经所剩无几。” 台湾和大陆的影视颁奖都得感谢双亲,美国奥斯卡颁奖礼上,却很少有获奖者会这么感谢。我们的小学中文课教材第一课是“爸爸早,妈妈早”,而西方的英文第一课是“An apple”的知识灌输。东方的大乘佛教区国家:韩国、日本、中国、越南,小乘佛教区国家:高棉、泰国、缅甸、锡兰等,前者把跳蚤扣死,后者只能把跳蚤抖落,佛教发源国的印度奉行做苦行僧,中国人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杀富济贫,日本人却成了二战的法西斯帮凶。就是奉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在中国表现为“仁恕”,在日本突出为“忠勇”,在韩国为“节义”……东方各国也有各国的不同。 总之,东方人普遍认为人是社群的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人不能独立于社群之外;并认为社会是经由一个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慢慢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依赖系统,即使是有冲突抗衡,但也有一个基本的信赖;认为政府是政治责任感和个人的道德素养相配合的权力机构;认为价值不存在中立,也不能中立,一定带有道德倾向;东方人因儒家的传统思想,家庭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家庭可以培养有政治责任感的人,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的安定、政治清明的重要力量;东方人对身和心、精神和物质、天和人、个人和社会是即此即彼的,如本末、内外、先后、上下、浅深、部分和群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易经》的阴阳互补,即使有冲突也是相克相生的辩证统一关系。东方人具体表现在哲学处世上:一是信守人性本善;二是认为软弱就是宽容;三是认为忍让是美德;四是认为谦虚是可爱的表现,骄傲令人嫉恨;五是认为人要成功,主要依靠社会关系;六是看重权力,以拥有权力为荣;七是认为最不能容忍的是不给面子,虚荣心强;八是发展的主流是依靠和平的环境;九是仇恨可解不可结,不必计较,甚至可以忘记。东方人表现在政治上的玩弄太极拳,摇摇摆摆、似醉非醉的稳定竞争术;表现在意识形态上的当“老古董”;表现在艺术上的精简;表现在生活中的适度和实用。注 东方的“大中国”,至今还流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家庭依附观念,人的奋斗几乎都在为家人和亲人而努力,光宗耀祖还是东方多数人的第一荣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人”返老还童,在宣传上由过去儒家价值观只强调社会进步到“社会为主,又尊重个人”的科学兼容,但因为经历封建社会太长,特别是国人突然放开,法制虽然一天天健全,但人们还是愿意拉社会关系走“私了”的游离法制的人治路子……。西方人的物欲失度、及时行乐的人生价值观,一时难免不让人变得畸形。东方的日本是典型的“儒家资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思想,以“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准则,以“高产乃是为善”的劳动道德观念,算是发达国家东方人的人生价值观念。 总而言之,东方“老人”比过去变得年轻了,但同西方人比起来,还依然老态龙钟。 第4节 你感觉人是什么味 我们已经知道人是从动物提升过来的,无论任何时候,人首先是自然动物,难免不带他的动物味掺和到人味的氛围中来。恩格斯也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别。”①这种差别,这种氛围,这种人味,所处的环境和认知程度不一样,各有各的感觉。上面凭你一个人和借那些哲人的嘴糊弄出什么古人、西方人和东方人味,也只能是代表个人或部分人的感觉,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感觉。那么,属于人的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味?你喜欢哪种味?你崇拜追求哪种味?你是什么味? 希特勒以优化人种为名,杀人成性,今天的书架上也有人为他树立野兽、暴徒的传记…… 2005年3月12日《重庆晨报》报道:“2004年10月23日,一辆中巴客车坠入深达5米的堰塘中,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奋不顾身扑进冰冷刺骨的深水中,把19名乘客救了上来。由于在冰水中浸泡时间过长,诱发肺病。2005年2月18日,他委托朋友给县领导写信:‘我救了19人的生命,现在求领导救我的命。’过去整整10天,亲自送到县政府的求助信没有回信,写给其他部门的求助信也没有消息。由于无钱医治,金有树于3月10日7时46分去世。”金有树死了,金有树救出的那19个人都还活着,金有树家乡当年那些县大爷们更是在尽享现代文明的人生美好…… 人味:慈禧太后的“御膳单”上的山珍海味,一个人一天花费足够五千农民吃一天…… 人味:上班端着茶杯转,下班围着牌桌转…… 人味:白天旅游观光,晚上小姐、泡脚、按摩…… 人味:素餐布衣裳,得过且过,无所用心,…… 人味:灯红酒绿,醉生梦死…… 人味:在封闭的科研室里,在缺氧的建设工地,在孤寂的写字台上,在抗洪抢险的生死关头……废寝忘食,鞠躬尽瘁,一心扑在工作上,扑在事业上,扑在人民大众的冷暖安危上…… 家和的炉火旁有人味;朋友的信息里有人味;给伏在寺庙前的残疾人丢一元钱是人味;见阔爷们向地上残废讨钱的碗里吐唾液,扬长而去……也是人味…… 朋友,人世百态像个万花筒,各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品味也像个万花筒,也因此就有了世界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千篇一律的世界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不能强求你、我、他对人生都一个看法,认同都在同一水准上,那对永远不可安份的人是做不到的,也是决不可能的,那样就不可能有人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人的发展。因此,各人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对人味的不同感悟,都是允许存在的。但求得同一环境里的人对人生的本质、人生的价值认识有一个基本的大致的相同,否则,在这个问题上长此以往迁秋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个世界也同样将越来越不可想象。 西方“青年”朝气蓬勃,浪漫,勇猛,放荡不羁;东方“老人”暮气沉沉,古板,审慎,举足不前。应该说这东方人和西方人都不是我们理想为伍的友人,我们为何不去追随“而立”、“不惑”和“知天命”的“中年人”呢?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
GMT+8, 2024-12-14 15:53 , Processed in 0.0359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