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文化长征网 首页 会师日记 查看内容

千秋万载---段亮采

2012-12-7 09: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25| 评论: 0

摘要: 13日上午,我们离开铜鼓县城,来到了万载县的仙源镇。 万载也是千峰叠翠、万壑藏秀之地,境内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最高山峰1400余米。和铜鼓县一样,万载也与湖南浏阳接壤,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 1 ...

13日上午,我们离开铜鼓县城,来到了万载县的仙源镇。

万载也是千峰叠翠、万壑藏秀之地,境内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最高山峰1400余米。和铜鼓县一样,万载也与湖南浏阳接壤,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

19298月,彭德怀、腾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从井冈山返回湘鄂赣边境,又一次攻克了万载县城,与在边界打游击的黄公略部会合。紧接着,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一路转战也来到了万载县城,在这里,毛泽东发布了进军文家市的命令。毛泽东、朱德的到来,更使红军声威大振,出现了“风展红旗如画”的局面,万载及整个边区的革命形势有了新的发展。

提起万载,就不能不说到仙源。仙源又叫小源,距县城50公里,距铜豉25公里,是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山沟小镇。

为了巩固万载、铜鼓、修水根据地,积极向东南方向发展,使之与湘赣苏区打成一片,实行武装割据。1932412日,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机关从修水迁至万载仙源。在这里办起了兵工厂、造币厂、工农银行、红三医院等,还创办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治学院第五分校,还主办了《红旗》、《战斗日报》等报刊,仙源成了当时湘鄂赣省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有“小莫斯科”之称。19339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5次“围剿”,仙源亦在其列。在国民党重兵压境的情况下,19341月,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机关被迫撤离,向铜鼓、平江边界转移。至今在仙源还有30余处旧址、旧居保留完整,省委和省苏维埃旧址在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万载县革命根据地旧址作为现代重要史迹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这里旧址较多,我们仨人决定分开拣重点参观,再一起交流。朱、卢俩人分别去了省委、《红旗》报社等旧址,我则去了省苏维埃旧址。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在仙源镇桥头王家大屋。该屋座东朝西,左右两幢并列相衔接。青砖青瓦,木梁列架。在两幢中间之走巷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当时书写的标语,左端是“馬克思之路”,右端是“列寧之路”。19328月,“省苏”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了第二届省苏执委,彭德怀被选任副主席。

在参观的人群中有位头发斑白、佝偻着身子的老汉在一个十二三岁男孩的搀扶下,在走廊里缓缓地观看着,还一边向孩子说着什么。在后幢右厢房一间挂有“彭德怀办公室兼住房”木牌的房子前,老人伸出瘦弱的手抚摸着格子木窗,神情严肃,自言自语:“彭德怀,好人、好人哪……”

我好奇地上前与他搭上话:“老人家,您是本地人吧。”

老人回过头来,打量着我。

我向他亮明自己的身份,还把手里的队旗展开给他看。

看来,老人有些文化,他一字一顿地呤念着队旗上面的每一个字,未了,他抓住我的手,迭声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好,好!”之后。他告诉我,他叫叶文宣,今年75岁,是本地人。也许是站得久了,腿发酸的缘故,老人在门槛上坐下来。喝了一口水后,他又给我讲述了一个温暖他家几代人的故事:

1928年秋,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进驻仙源后,立即打开土豪的谷仓,敲打铜锣,召开群众大会,让四乡群众来挑粮。叶遮窝村的一个叫叶少平的少年,把两只布袋装得满满的。挑到半路,他挑不动了,停在路边歇息。这时有个身穿灰军装,背着小竹笠的红军同志过来了,见叶少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便和蔼地问道:“小同志,你家住哪里?”叶少平有些怯怯地往叶遮窝村一指。红军同志笑着对他说:“我来帮你挑回去。”说罢,挑起谷袋,跟在叶少平的后面走着。

当红军同志把谷袋送到少平家时,少平的婆婆一把拉住他的手说:“老天爷,这么多谷子,真是菩萨开眼了,我俚穷人有活路了!可惜我孙子少平的父母前两年因交不起租,被土豪活活逼死了。”红军同志纠正地说:“不是菩萨开眼,是共产党派红军救穷人来了,只要我们广大穷人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事后,老婆婆一打听,那位红军同志竟是彭德怀军长哩。

叶老讲到这里,解释说,上面提到的叶少平就是他的父亲,老婆婆就是他的曾祖母。曾祖母已于解放前去世,父亲也于30年前去世。叶老还告诉我,其父亲在“文革”时因说了几句彭德怀的好话,被扣上“彭德怀的孝子贤孙”的帽子,批斗了无数次。去世时反复叮嘱家人:“不要忘了彭德怀的恩,不要忘了共产党的恩!”

可能讲话时间长了些,老人“咳咳咳”地咳嗽起来。其孩子连忙懂事地伸手在老人的胸口搡摸着。缓了口气,老人又对我说:“前些日子,我重病了一场,看来来日不多了。今天又领着孙子前来这里瞻仰,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顺便给孙子进行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说完,老人向我挥挥手,然后在孙子的搀扶下,步子蹒跚地离开了。

我拿起手机,想给叶文宣老人拍照留念,不巧手机没电了。我感到无比的惋惜,只有在心里默默地祝愿叶老健康长寿,好让更多的人从他口里呤听到来自85年前彭军长为老百姓送粮食的感人故事。

下午,我们离开仙源,搭车到县城。

到县城己是5点多钟,我们径直来到了距县政府200米的“湘鄂赣革命纪念馆”。该馆原本于1960年建于仙源,但为了更好地宣传湘鄂赣革命斗争史,于1983年后移至县城。在1967年春,“文革”高峰时期,该馆也蒙受“为彭德怀树碑立传”的罪名,而遭到空前浩劫,馆内大量珍贵文物、史料被毁。馆里的管理人员也被下放劳动。1980年拨乱反正时,万载县对纪念馆进行复修,并重新对外开放。

“看,这里有颗省府官印呢!”朱老师突然叫了起来。

我和小卢忙凑近一看,果然中央展柜的醒目位置陈列着一颗“官印”,此印章为银质圆形,直径10厘米,周长15厘米,边高17厘米,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20个隶书字,内圈铸有斧头、镰刀、稻穗、五星所组合的圆形图案。

我原以为这只是替代品而巳。——因为革命战争类纪念馆里的物品一般多为替代品,像这样一颗重量级的印章更是难以保存至今呀!

没想到讲解员却严肃地说,这是真真正正的原物,并非复制品,并饱含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舍身护印的悲壮故事;

1934年春,由于敌人的重点进攻,万载苏区沦为敌手,时任万载县妇代会代表和县委候补委员的陈小媛也随县委转移到与铜鼓交界的官元山一带活动。

一天,陈小媛在山里执行任务时,两个满身是伤的干部把一只公文包交给陈小媛,说了句里面的东西很重要,要她保管好的话就走了。陈小媛打开一看,里面是一颗湘鄂赣省苏维埃执委会的公章,她当然知道这枚公章的重要性,于是,她把公文包埋进了深山里。

不久,陈小媛不幸被捕。不知敌人如何得到了湘鄂赣省苏维埃执委会的公章在陈小媛手里的消息,便威逼利诱,要她交出公章和党组织情况,但陈小媛守口如瓶。敌人又把陈小媛12岁的儿子谷芽抓来刑房,当面折磨,企图逼迫陈小媛就范,但她忍住巨大的痛苦,始终只字不提。

残暴的敌人见从陈小媛和谷芽的嘴里得不到任何东西,便下了毒手,将她母子俩一同杀害。

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为了千百万儿童未来的幸福,40多岁的陈小媛献出自己和心爱儿子的生命。

也许是先烈有灵,196310月,官元山林场一位郭姓工人在山上劳动时,无意从一棵树蔸下拨出一只腐烂不堪的黑色牛皮包,包里有一颗圆形银质大印……于是这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委会”的省府大印,在深山老林里埋藏了整整30年后,终于重见阳光,走进了湘鄂赣革命纪念馆晶莹明亮的展框中。值得庆幸的是,这颗印章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群众的保护而安然无恙。1994年,该印章经专家监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看着展框里这颗象征政权、疑聚着烈士鲜血的大印,我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走出纪念馆,我们又来到位于城西的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凭吊革命先烈。此时夕阳西沉,火红的晚霞烧红了半边天。99米高的纪念塔映射得金光闪闪。烈士浮雕中大刀片上的绸布顿时象一团团火苗在燃烧……在轰轰烈烈的10年苏区斗争中,万载人民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有5956人献出了生命。在国民党的疯狂“围剿”面前,万载苏区人民没有屈服,仍积极参军参战,为革命输送了大批干部和3600多名红军……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我们在心里默默地告慰英灵:你们安息吧!你们为之付出生命的热土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人们正满怀信心、意气风发迈步小康,而你们的英名将千秋万载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段亮采 于112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GMT+8, 2024-3-29 03:56 , Processed in 0.0359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