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40|回复: 0

汝城崛起“长征精神”之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16: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汝城崛起“长征精神”之城

罗范懿



        汝城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县。可见“你城”历史悠久。我们并不明白古人对此“鸡鸣三省,水流三江”之地冠以“你城”之寓意,总之这亲切的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文化意蕴后来在这里繁衍渊博。理学家周敦颐在此著就《爱莲说》;尤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34年8月12日至11月13日期间率红军长征经过这里,队伍虽然先后经过汝城只有18天,却留下了许许多多自强不息、人民至上等脍炙人口、感天动地的人间佳话……从此,“‘你’城”倾情成“‘您’城”;今天,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捐立“长征精神碑”活动在这里落地举行,汝城这一中国革命老游击区和第一批井冈山老区县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您”很快又在发掘提升自己,汝城又成了一座“‘长征精神’之城”。
        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自2013年12月以来,已在万里长征路这条“地球红飘带”上树立了近80座镶刻长征故事的“长征精神碑”,作为全国长征路上189个县之一的汝城,这里已先后立下了8座碑,那屹立的丰碑就像在汝城这段“红飘带”上镶嵌了红军长征过汝城的8颗恒久动人且熠熠生辉的“金珠”。每座碑上对长征故事的诠释和概述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精进,奉献忘我;艰苦卓绝,智勇双超;人民至上,信仰天高;世界大同,不胜不休”。
       一、汝城长征路上留下“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经典故事。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这是红军长征精神之基。红军面对长征艰难困苦,坚韧不拔,愈挫愈奋,不胜不休。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精神,也是长征被后人誉为“长征铁流”、“红军铁军”的坚韧顽强品性所在。
        汝城延寿乡留下红军长征《延寿阻击战》的故事,这里还有青石寨的那方青石生动见证了这种精神。1934年11月11日至13日,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三夺青石寨至高点,三天三夜血战不息,红军鲜血染红了延寿江……只因这种自强不息,终于掩护中央红军大部队顺利通过。
        红军长征留在汝城这方面的故事不少,如土桥之战、苏仙岭之战、濠头圩之战、东岗岭之战、新铺前之战、集龙之战,还有泰来圩、大坪圩、腊岭坳、钩刀坳、百丈岭、文明司等狙击战,战战可歌可泣。

       二、汝城长征路上留下“团结精进,奉献忘我”的经典故事。
       团结精进,奉献忘我:这是红军长征精神之本。没有团结奉献精神,难以自强,难经百折。就像一双筷子难得自强,只有一把筷子才不易折断;一支私欲熏心的队伍,各打各的鼓,各划各的船,军心离散,军民离散,失去凝聚力一盘散沙的队伍是不经一击的。后来,毛泽东主席也总结说:“兵民是胜利之本”。
        汝城泉水镇大水村留下《农家五代为无名红军扫墓》长征精神故事。故事一面在讴歌军民鱼水情,一面更深层、透晰地让后人看到了长征时期老百姓的精神风貌。这是一座为长征时期的老百姓立下的一座丰碑,它在深情讴歌和弘扬老百姓的“长征精神”:团结精进,奉献忘我。既让后人看到了当时的军民大团结,又让后人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体看到了当时人们为真理而奉献忘我的伟大民族精神。农民钟越祥、李慈娣夫妇冒死将红军伤员藏到家中,他们除上山采药救护了红军伤员之外,还冒死掩护了一座无名红军墓,且指认红军墓为父亲之墓,已子孙五代人坚持80年为无名红军扫墓。这不正是可歌可泣的百姓长征精神吗?让我们分明可见当年的红军长征,正是军民携手万里长征,正是毛泽东主席后来总结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光辉写照。
        还有汝城延寿下杨村瑶家妇女李秀玉勇救红军的动人故事和汝城东岭上里村的《我要当红军》……在汝城,军民团结、奉献忘我的动人事迹不胜枚举。

        三、汝城长征路上留下“艰苦卓绝,智勇双超”的经典故事。
        艰苦卓绝,智勇双超:这是红军长征精神之灵。越是艰苦,越是挑战人类极限的艰苦,才能打磨和见证超凡的人间智慧和勇敢。长征途中的红军突破乌江、抢夺娄山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更见证了这种精神。长征过汝城,这种精神也初出端倪、初露锋芒。
        留在汝城的《石壁山上天兵降》:故事讲了1934年11月2日,红三、八军团一部长征过汝城攻夺石壁山险要坳口的战斗,一个红军长征避实就虚、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动人战例。还有《彭德怀炮打黄家寨碉堡》、《智擒简恶霸》、《文明锄奸》等等。

        四、汝城长征路上留下“人民至上,信仰天高”的经典故事。
        人民至上,信仰天高:这是红军长征精神之魂。只因把救国救民,把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把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置于最高位置,红军才赢得了天下百姓共仰。红军才能实现自强不息、团结奉献、艰苦卓越而最终成了打不烂摧不垮的“铁军”,并一步步把理想变为实现。
        立在汝城文明镇沙洲村口的《半床棉被》的长征精神碑记录了这种精神。1934年11月初,红军长征经过汝城时,红军卫生部、后勤部驻在沙洲村,三位女红军与房东徐解秀挤睡一床,4人盖着红军共有的唯一一床棉被。队伍出发时,三位女红军眼看徐解秀一家人没一床棉被过冬,他们硬是拿剪刀将三人盖的一床旧棉剪成了两半,一半留给了房东,双方落泪、相让不止时,女红军一再安慰:“红军本来就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的,到时我们还会给你送来一条新被子。”说完,都相视擦一把泪水,三位女红军带上另外半床棉被踏上了万里征程。故事传开,沙洲村等汝城百姓许多人追长征而去。长征胜利60年时,人民大学学生百人签名向房东徐解秀送来了一床新被子……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故事朴实而又生动地让广大老百姓和全体共产党人都明白一个深刻而又简单的道理: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群众路线,他们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一半分给老百姓的人。
        红军长征留在汝城这方面的故事更多:立在热水镇“红军池”边记录的军民热水情,立在文明镇上的《一块山楂片》,还有发生在汝城外沙珠目村的《一条裤子》、《两只红薯》的故事,发生在延寿官亨村的汝城政府60年后兑现红军借据、受还百姓胡运海又将还款捐献给了村里建学校,还有岭秀长洞的《一只藤碗》、岭秀南坑的《分驴肉》、文明上章村的《两个银毫子》、文明沙洲的百姓珍藏红军书籍80年……
        汝城长征路长征精神碑上和碑外还留下更多动人的新长征故事:刚毕业的广东两位女大学生赖雪丹、高少微用自己人生上岗的第一笔节余为三位女红军捐碑,当地县城个体户范华庆和马桥镇农民朱倡祥专程找到长沙为红军长征精神各捐一碑,汝城泉水镇政府、延寿乡政府也先后在全国长征路上捐碑……
        “世界大同,不胜不休”。发生在长征过汝城之后直至今天汝城县委、县政府三个文明建设中的新长征故事更是层出无穷,举不胜举!

        综上所述,足以可见:历经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汝城热土上,因为长征倾情汝城,汝城倾情长征,“你城”早成了“您城”,“您城”又崛起了“长征精神”之城!

(作者系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文化长征活动发起人。曾两次重走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路过汝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文化长征网-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 ( 湘ICP备05019033号

GMT+8, 2024-4-20 07:34 , Processed in 0.0603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