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征 发表于 2014-10-21 18:35:00

于都巨变

五、于都巨变
10月17日,星期五 晴
    今日看到的于都,和10年前比起来,用“巨变”两字形容一点不为过。
变化一,2004年10月18日看到的于都河是“裸露出大片河床,看上去水位很低,大概70年来一直在蒸发”;10年后的同一天,展现在眼前的于都河,因下游修建水电站,导致河水上涨,整条河如同丰腴而又羞涩的少妇,显得文文静静里透着婀娜多姿。岸边栈道迂回,绿树点缀,好一派赣南水乡风光!河上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于河大桥次第连通两岸。

(美丽的于都河)
    变化二,当初去东门第一渡时的那条高低不平的田间小道,连同两侧古田村的田地都看不到了,只有“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和非常漂亮的联排别墅映入眼帘。

(东门渡口,2014年10月17日摄)   

(东门渡口,2004年10月17日摄)
   变化三,于都的消费水平出奇地高,吃喝玩乐没有一样便宜的,房价5、6千元每平米的楼盘,已不稀奇。究其原因,据说是因为人口太多,光城区就有30多万。看来,这是一个不太宜居的县城。
    有变也有不变,老表对于红军和长征的特殊感情没有变,10年前骑着三轮车卖米粉的老肖,生产规模10年增长了10倍,三轮车换成了小轿车,但依然对走长征的“新红军”热爱有余;认识整整20年了的老同学袁郁根,地道的于都人,8年未曾见面,见面热情无比,吃完晚饭聊天到凌晨2点才离去,第二天又跑来接着招待我吃饭。

(何屋后面从毛主席家乡韶山冲移栽来的12棵柏树)
    于都的长征古迹,除了东门第一渡口和出发地纪念馆外,还有其它7处渡口、毛主席旧居、谢家祠堂文化长征馆(原博物馆)、红军烈士纪念塔。
    我和张家祥老书记,专程跑去看何屋毛主席旧居,旧居后面那12棵韶山冲柏树全部成活,那是我们研究院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时,和于都县有关部门,专门从毛主席家乡挖回于都的。在谢家祠堂文化长征馆里,我意外地发现,居然有我的重走长征图片展示,我和墙上的我合影后,离开文化长征馆,赶往长征宾馆,准备搭车去看晚上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演出晚会。
(宿营地:于都县)
(日记待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都巨变